“一叶”到“一业” 促进茶叶产业三产融合深度发展

  • 作者:市发改委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更新时间:Sat Oct 08 16:51:01 CST 2022
---商南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总结

【示范区概况】商南县地处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接地带,县域面积2307平方千米。茶产业是商南县的优势及主导产业,先后荣获“中国茶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2021年度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商南茶叶产业已初步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线上、线下营销+康养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农民稳定增收和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商南县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规划面积214.16万亩,示范园内总产值67.19亿元,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产值11.99亿元。截至2021年,示范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5元,比全县农村居民(10415元)平均水平高3.84%。

商南县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按照“一区、两带、七镇”的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了以试马镇、过风楼镇为主的现代茶叶产业示范区;以城关镇为重点的茶产业深加工“孵化”区;以清油河镇、富水镇、青山镇、金丝峡镇为主的茶旅新业态融合区,按照“蓝图规划引领、多元主体参与、产业链条拓展、生产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示范园空间格局示意图及功能布局图

shangnan1shangnan2

截至2021年,示范园内龙头企业数量12家,入园企业73家,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20家。示范园内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69.16万人次。三产经济结构15.9:39.7:44.4。

一、主要亮点

(一)“转型升级”推进加速

坚持适区适种、适品适种,以引进新品种、提高茶品质、做优茶品牌为抓手,以提升亩产效益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高效无性系生态茶园,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升级,夯实从茶园到茶品的高质量发展基础。从一“叶”到一“业”,全县生态茶园种植面积扩展到25万亩,达到了“人均一亩茶”。茶叶施行100%清洁化加工,培育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8家,发展茶叶大户6200家,建成茶加工厂200余个,茶叶年产量近2万吨,产值达20亿元。

(二)“两山理论”诠释生动

商南县通过茶叶种植达到以茶增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等生态调节服务,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县茶叶年固定二氧化碳8万吨以上。同时,商南县把生态美、环境美、资源美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置条件,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实现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年空气优良天数330天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7%,持续巩固提升了省级生态建设强县成果,使得生态产品优良本底逐步显现,生态产品价值持续转化,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赢”。

(三)“茶旅融合”成效显著

商南县将茶产业发展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有机结合,实现由单一茶叶营销向茶文化、茶旅康养综合营销转变,推动茶产业从单向度跨向高维度,建成4A级茶海公园、3A级北茶小镇,打造多条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研学实践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线路,富水、试马被评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茶产业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55%。

(四)“一地五金”增收稳定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按照统筹资源、统筹经营、统筹分红的思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优先将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安排到产业组织和产业链中,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创业赚“资金”、兑补得“现金”,实现“一地五金”稳定增收目标,带动8900户2.4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 特色举措

(一)做好组织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蓝图规划科学化。制定《商南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8年)》《商南县打造“生态茶城”实施方案》等规划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茶产业,明确茶园建设规模、产值规模、品牌建设等目标。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及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发改、财政、茶产业发展中心、自然资源、旅游等相关部门担任成员,统筹协调茶叶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相关工作,保障有力。

三是加强政策及资金支持依托国有企业组建以轻资产运营为主的“商南茶业集团”,政府每年出资1000万元控股、整合各茶企运营资产,并撬动承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每年统筹陕南循环发展、苏陕协作、南水北调生态补偿等各类资金4000万元,纳入茶产业发展基金,对生态茶园、加工能力、品牌营销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二)强化利益联结,树立茶叶生产新标杆

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商南已经形成了“四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和“一地五金”的利益联结模式,使公司、村集体、群众与产业基地深度结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四统一分”经营模式,即统一苗木、统一建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分散到农户、合作社栽培生产,实行订单生产,把农户牢牢镶嵌在茶叶产业链上。“一地五金”增收机制,即: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创业赚“资金”、兑补得“现金”,使其“短平快”的入手现金,充分调动起农户参与、支持、投身产业的热情。

是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编制商南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操作手册和生产模式图,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到人、到户、到园,稳定茶叶标准质量。以“龙井43、商南白茶、黄金茶 ”品种为主导,积极推进良种、良法的综合运用,逐步扩大全县良种面积,改造老旧树种。

三是实现生产智能化。在确保“原生态”的前提下,依托秦岭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运用区块链、遥感、5G通讯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要素,借助环境遥感监测、智能育苗、水肥一体化、农情自动监测、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综合性云上农业试验场,搭建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查”、田长负责“及时管”、网格专员“地上巡”的空、天、地一体化的动态数字化、智能化监测系统,对空气和土壤等环境温度、湿度、PH值及降雨量、光照强度等气候气象数据实时采集,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和对比,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实现对茶叶生产全过程可查、全方位可控、全区域可视,从会种茶向慧种茶转变。

shangnan3

(三)链条化发展,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一是多元化主体参与。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动、茶人主业、社会主益的思路,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中微型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为主体、散户为补充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壮大茶叶产业发展。依托保险公司、评估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对林权、茶园、茶品牌等进行评估,转化为可直接抵押的“绿色金融债券”。建立茶叶信贷担保体系,采取保本微利的政策降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年率,创新推出富民贷、锦绣前程贷等金融支农绿色信贷,破解茶产业发展阻碍。

二是“加法”变“乘法”。以“生态+”为引领,将农业产业的“加法”向三产融合的“乘法”演变,由“链状经济”向“网状经济”转化,创新茶产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做精“一产”,每年新建陕茶一号等标准化生态茶园和改造低效茶园各1万亩,持续做强绿茶、做优红茶,在“精”上做文章;做优“二产”,升级茶叶清洁化加工,研发以多功能茶饮品、茶多酚、护肤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茶衍生品,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在“优”上拓渠道;做大“三产”,借助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金字招牌,打造集中连片的万亩茶海公园和试马北茶小镇,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文旅业态,加快培育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新兴业态。

三是扩大品牌影响力借助“22℃商洛、北纬33°商南茶”,建立《金丝泉茗标准》等价值体系,推动“商南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双品牌”战略,形成商南茶“拳头”效应。以产品全程追溯和主体标识追溯为载体,建立和完善产地环境、农事操作、产品采收与检测、碳标签等音视频记录档案,让产品品质、食品安全触手可及。实施“百店千点”计划,分别在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新建专营店,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设海外实体店,在“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建立了线上线下立体多元化市场销售体系,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效提升,实现了茶生态产品的有效溢价。

shangnan4

三、经验总结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茶人主业、社会主益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农民多方共治的作用,构建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三产融合的茶产业高效发展机制,有助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融资平台,促进资本要素下乡,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按照统筹资源、统筹经营、统筹分红的思路,优先将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安排到产业组织和产业链中,通过“一地五金”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薪酬性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四是多层次充分发挥科技点绿成金的功能,研发精深加工的茶衍生品,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依托“互联网+”现代手段、“智能化”绿色生产,实现茶叶生产全过程可查、全方位可控、全区域可视,通过“专业化”品牌营销,实现了茶+文旅生态产品的有效溢价。